OWC Express 1M2 USB4 固态硬盘盒使用体验

OWC Express 1M2 的简单体验

入手价格:950 元。
在同 ASM2464PD 芯片的 USB4 40Gbps 硬盘盒遍布 200 到 400 元价位,使用 JHL9480 芯片的雷电 5 硬盘盒已经陆续上市时购买接近千元档的 OWC 1M2 完全是为颜值埋单。

真的,它实在是太好看了……

OWC 好像也只出了这么一个让人眼前一亮的产品,其它外形都非常实用主义。

by OWC
by OWC


可惜比 M4 Mac mini 稍长一点,堆叠起来会超出投影体积。

OWC Express 1M2 的优点

  • 漂亮。好看就是生产力 LOL
  • 质量稳固。OWC 1M2 是最早一批 USB4 40Gbps 硬盘盒也是最可靠的(之一?
  • 被动散热。在硬盘盒品类,被动散热永远比风冷好。得益于漂亮的鳍片,OWC 1M2 是被动散热效果最好的之一。
  • OWC 声称它是什么样子它就是什么样子。这是 OWC 的「人设」或者品牌调性,比如官网列出的真实速率和兼容性。同时,它没有声明的几乎就等于不可行 LOL

OWC Express 1M2 的问题

遗憾的是某种程度上这玩意可能还是需要归类到「美丽的有用废物」那一趴去。
OWC 的技术支持?在 Reddit 上坚称自家的出厂固件完美无暇,无视所有抱怨 1M2 速率或握手协议的用户,讲真这真的不应该是一个 3C 或者计算机配件厂商的风格。
因为没有固件更新,OWC 1M2 的一些速率/兼容问题也没法解决。

  • 连接到雷电 3 接口的 intel 芯片 Mac 或 PC 时 OWC 1M2 只能跑 10 Gbps 速率,而其它同 ASM2464PD 芯片竞品能兼容雷电 3 的 40Gbps 速率。
  • 祥硕在 ASM2464PD 规格表里写明了支持 USB 3.2 Gen 2x2 20Gbps ,且有其它竟品跑在 20Gbps 速率,OWC 1M2 还是只能跑 10Gbps。
  • OWC 1M2 与拓展坞的兼容性基本上是听天由命,其它 ASM2464PD 芯片硬盘盒接入同一个雷电 4 拓展坞后能顺利握手 USB4 40Gbps ,OWC 1M2 可能只能获得 10 Gbps。
  • 在其它使用 ASM2464PD 芯片的竞品硬盘盒都能引导启动 Windows 系统时 OWC 1M2 只能引导启动 macOS 并认为这是正常的,这也太奇怪了,虽然我这两种需求都没有……
  • 不是无工具设计,这可能是缺点可能是优点。螺丝孔在底部更美观,但被设计在脚垫下面,我变通了一下,把脚垫直接安装在螺丝孔旁边以便之后更换 SSD。值得表扬的是附送的简易螺丝刀是带磁的。
  • 最后,OWC 在国内的渠道价格是真的毫无竞争力,加上同芯片的 USB4 和同性能的雷电 3 硬盘盒已经大幅降价……

总之在 2023 年 ASM2464PD 发布后一段时间内 OWC 1M2 是市场上为数不多的选择,但从 2024 年到现在已经有很多可替代竞品,要不要为颜值埋单就看个人喜好了。
PS:有很多品牌能提供与 OWC 一致或者超过的体验/功能,但往往需要厂商花一些时间迭代,很多品牌的早期版本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我的建议是可以买,需要等待一个时间窗口,这个窗口通常会是上市几个月之后,当然前提是厂商会且有能力根据用户反馈修正……这个情况不限于 USB4 硬盘盒。LOL

一些不严谨的测试

OWC Express 1M2 w/ Toshiba RD500

以下测试将一块 1TB 的东芝 RD500 放入 OWC 1M2 内。
RD500 是 PCIe 3.0 时代的次旗舰盘之一,特点是较低的工作温度、较低的持续性能和极速减少的健康度,通电 16727 小时健康只剩 96% LOL 。
测试时室温约 25.6 度,此时 M4 Mac mini 内置硬盘闲置工作温度约 35 度。

  • Windows 11 w/ 雷电 3 :

这里雷电 3 实际跑在 USB3 10Gbps。
Toshiba RD500 闲置时温度约 37 度,读写测试时工作温度最高约 40 度,忘了看测试结束后回落速度和温度……

10Gbps 下 4K 损失没有预想中多

  • macOS 15.3 w/ USB4 40Gbps:

Toshiba RD500 闲置时温度约 37 度,读写测试时工作温度最高约 44 度,测试结束后约 5 分钟回落至 38 度,感觉 OWC 1M2 硬盘盒确实在有效地快速导热,但此时手触 OWC 1M2 表面比手温明显高,发热的大头可能并不是 Toshiba RD500,而是 ASM2464PD 芯片。
emmm 这里我忘了在不同的系统上 AJA Test 设置为完全一样的测试参数……


PCIe 3.0 的 RD500 没能达到 OWC 1M2 的极限,或者说没能达到 ASM2464PD 芯片的 USB4 40Gbps 速率极限,理论上 1M2 的最佳拍档应该是中端 PCIe 4.0 SSD,或者三星 990 Pro 这类 PCIe 4.0 旗舰盘。

再补一个黑魔法:

关于硬盘盒的一些背景技术

之所以会有这一章节是因为我在 USB / 雷电的相关技术细节上爬了两天的文,还是一脸懵逼状态,所以先记录下来,慢慢修改。

USB4

USB4 的正式名称是 Universal Serial Bus 4 (USB4™) 。
虽然 USB4 也被 USB-IF 把名字改来改去,对比 USB3 还是比较好辨认的,USB4 协议目前就两个版本,按 USB-IF 最新的「速率命名法」可以分为三种:

  • 「USB4 Version 1.0」这一版分别为 USB 20Gbps 、USB 40Gbps ;
  • 「USB4 Version 2.0」这一版新增了 USB 80Gbps 。

USB4 是一个 Tunnel 协议,上面的速率 20Gbps、40Gbps、80Gbps 都是指 Tunnel 的速率,可以想象成一条隧道 10 米宽,但限制跑 9 米宽的车,留一些空间给检修、应急、通风等使用。
USB4 40Gbps Tunnel 里面可以跑:

  • Optional host-to-host traffic
  • DisplayPort
  • PCIe // 根据 @Leaves 的计算,PCIe Tunneling 理论上限是 30.55Gbps。
  • USB // 其中 USB 3.2 Gen 2x2 20Gbps 应该是可选支持,但主机端苹果全系不支持 USB 3.2 Gen 2x2……

USB4 40Gbps 是苹果 M 系列芯片的天选协议,从 M1 芯片发布开始既已支持,因此任何 2020 年后的 M 芯片 Mac 设备都能直接使用。
Windows 这边可以看微软的 「通用串行总线 4 (USB4™) 设计细节和一般要求」:

Windows USB4 连接管理器提供带宽管理功能,以防止过度订阅 USB4 链路。 最多可将 90% 的 USB4 链路带宽显式分配给 USB 3.x(等时)、PCIe 和 DisplayPort™ 流量,这些带宽根据连接管理器实现的带宽共享策略进行划分。
在枚举设备路由器时,上游和下游方向的 USB4 链路的容量是在通道绑定后确定的,因此,举例而言,计算出的链路速率为 10Gbps、20Gbps 或 40Gbps。 那么,计算出的链路可用容量为此值的 90%。 在此示例中,此值的 90% 分别为 9Gbps、18Gbps 或 36Gbps。

  

USB4 和雷电 3/4/5

一句话概括:雷电 3 是 USB4 40Gbps 的子集,USB4 40Gbps 是雷电 4 的子集,雷电 4 是雷电 5 的子集。
以上并不精准,每个协议都有特性不一定会被后续兼容,同时每个协议具体的实现芯片也有自己的取舍。比如对于固态硬盘盒来说,使用雷电 4 可能比雷电 3 更慢,当然,实际上也没有雷电 4 硬盘盒,雷电 4 芯片 JHL8440 做 Hub 或 Dock 还是挺好的 ── 补充一下 ASM2464PD 是作为 USB4 芯片在 2023 年底正式出货,2024 年以 Demo 开发套件的形式通过了雷电 4 认证,也可以称之为雷电 4 芯片,但是使用 ASM2464PD 的硬盘盒没有认证,不能称之为雷电 4 硬盘盒

USB4 和雷电固态硬盘盒

USB4 40Gbps 硬盘盒的理论数据传输上限既 PCIe Tunneling 上限,按速度排序应该是:

  • USB4 40Gbps:30.55Gbps / 3.82 GB/s
  • 雷电 3 40Gbps:22Gbps / 2.75 GB/s

以上为理论,实际速度,emmm,可以参考 OWC 给 1M2 标称的:「up to 3151MB/s real-world performance」,既 3.08 GB/s。
在真实世界,USB4 40Gbps 比雷电 3 快,但差距非常小,面向未来的雷电 5 硬盘盒能跑 64Gbps的 PCIe 4.0 X4 ,数据传输的实际速度约 7.1GB/s。

≥ 40Gbps 固态硬盘盒

目前市面上 ≥ 40Gbps 的固态硬盘盒可分为单、双芯片两种:

  • ASMedia® ASM2464PD 单芯片

使用这种芯片的硬盘盒是 USB4 硬盘盒。
ASM2464PD 是祥碩的 USB4 40Gbps 芯片,苹果 M 系列芯片 Mac 设备的天选。

  • Intel® JHL7440 + REALTEK® RTL9210B / JMicron® JMS583 双芯片

使用这种芯片组合的硬盘盒是雷电 3 + USB3 硬盘盒。
JHL7440 是英特尔的雷电 3 芯片,用来接入雷电 4/3 跑 40Gbps,RTL9210B 是瑞昱的 USB3 桥接芯片,用来跑 10Gbps,使用同时兼容 NVMe 和 SATA 的 RTL9210B-CG 芯片还能跑 10 Gbps / 6Gbps。
为什么要用两颗芯片?厂商口径是因为 JHL7440 这种雷电 3 芯片不支持 USB 协议,要到 JHL9480 / JHL9580 这种雷电 5 芯片才兼容 USB4 ,但也不向下兼容 USB3/2/1 。但 Intel® 7000 Series Thunderbolt™ 3 Controlle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里其实有写 JHL7440 直接支持 USB,所以,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再挂一个 ……
这种双芯片组合有厂商早期使用 Intel JHL7440 + JMicron JMS583,如几年前东莞宸帏 Adaptertek 设计的一些产品,现在新推出产品已不多见。
JMS583 有一个独特特性是可以用来开卡,RTL9210B-CG 有一个独特特性是兼容 SATA 和 NVMe ,性能各有胜负,但 JMS583 功耗比 RTL9210B 高。

≥ 80Gbps 固态硬盘盒

目前市面上 ≥ 80Gbps 的固态硬盘盒也可分为单、双芯片两种:

  • Intel® JHL9480 单芯片

使用这种芯片的硬盘盒是雷电 5 硬盘盒,用来接入雷电 5 跑 80Gbps。
JHL9480 是英特尔的雷电 5 芯片,制程更先进 AKA 发热更低,利好被动散热硬盘盒。
为啥是 80Gbps 而不是 120 Gbps?因为 JHL9480 雷电 5 数据传输实际上跑的是 USB4 v2,也就是 USB 80Gbps。
目前的实际应用中 JHL9480 可以满速连接的主机还非常有限,除了搭载自家 JHL9580 芯片的主机端就只有苹果的 M4 Pro/Max 系列,Intel 后续 CPU 应该会集成雷电 5 控制器。

  • Intel® JHL9480 + REALTEK® RTL9210B 双芯片

同上,使用这种芯片组合的硬盘盒是雷电 5 + USB3 硬盘盒。

关于 OWC 的一些有趣的事

OWC 的雷电 5 硬盘盒


在红迪的某个讨论串里 @OWC_TAL 提到雷电 5 硬盘盒空盒目前还没有通过认证的产品,随后补充说明以后也很难有通过认证的雷电 5 硬盘盒空盒产品,不过在被追问到有油管主拿 OWC Envoy Ultra 雷电 5 硬盘盒换上三星 990 Pro 使用时 @OWC_TAL 没有继续回复了,咳咳 LOL
我找到 @OWC_TAL 描述的关于认证的功率限制的细节,大意就是带有可拆卸线缆的硬盘盒过认证时必须通过所有长度线缆的测试,包括最长的雷电线比如 2 米主动式雷电 5 线,而内嵌式线缆的硬盘盒认证时只要基于内嵌线缆过测试就行。在认证测试时,有可拆卸线缆意味着需要为有可能的长线多考虑 1-2W 的损耗,通过认证需要整机峰值功率低于 15W,也就是有一些 SSD 可能喂不饱了,而英特尔又要求能兼容所有 NVMe 固态。
emmm,看完我的想法是:所以其它厂家也能学习 OWC 使用内嵌的可拆卸线缆来通过认证吧?
接着我就看到雷电 5 认证硬盘盒清单里除了 OWC 外全部是无内嵌线缆的硬盘盒,包括 LaCie 和 WERO ,WERO 甚至还内置了散热风扇,然后,最搞的来了: OWC 自己也出了一款不带线缆的雷电 5 认证硬盘盒……干得漂亮 OWC !
BTW:上面的清单中 WERO 通过认证的是总线供电的型号,在国内销售的是增加了PD辅助供电的型号。

OWC 的雷电 3 硬盘盒


OWC Envoy Express 使用老款的 Intel® JHL6240 雷电 3 芯片,只支持 PCIe 3.0 x2 ,因此即使内置硬盘为 PCIe 3.0 x4 的 OWC Aura Ultra III 也只能跑到最高 1553MB/s 约 1.52GB/s 的实际读写速度,比竞品低了一截,但是目前咸鱼 OWC Envoy Express 4TB 全新套装卖 1200 元,搭配上它那个可重复黏贴使用的底座,非常适合 MBA 使用。
因为 JHL6240 芯片停产,OWC 已经下架了 Envoy Express ,咸鱼上应该都是库存货,如果对性能要求不高,可以去捡垃圾。 已涨价到 1499 元,不推荐。

OWC 的内嵌式可拆卸线缆

如前面提到的,从 OWC Envoy Express 雷电 3 硬盘盒到 OWC Envoy Ultra 雷电 5 硬盘盒都使用了内嵌式可拆卸线缆,除了方便更换损坏线缆,也方便兼容雷电 2 设备,比如你有一台雷电 2 接口的主机,只需买一条苹果的雷电 2 转雷电 3 转接线换上去然后接入一个有供电的雷电拓展坞即可。
详见「关于 Apple 雷雳 3 (USB-C) 转雷雳 2 转换器

这款转换器是双向的,这意味着你可以使用它将雷雳 3 设备连接到配备雷雳或雷雳 2 端口的 Mac。在这种情况下,Mac 必须运行 macOS Sierra 或更高版本,并且使用雷雳 3 的设备必须自行供电。

其它 USB4 40Gbps 硬盘盒

其它一些不那么丑的 ASM2464PD 芯片被动散热 USB4 硬盘盒,不知道为啥都不约而同做成了深空灰。

附带一根普通的 USB4 线,出厂附带一个两片式透明保护壳。
无工具设计,拨动开关,卡扣式打开,安装很方便,但卡扣没有锁定容易误开。

盒体上有一个绿/白双色状态灯,附带一根单买要 80 块非常柔软的数显 USB4 数据线,但是这条线据说容易断联,而且接头过大影响隔壁孔位。
如果能做成无工具设计会更好看,至少把侧面裸露的螺丝孔去掉?
海备思是典型的国内 3C 公司,同时也有出海业务,有足够快的客户服务响应速度和依托于国内啥都有的供应链的产品迭代速度,这是好事也是坏事,比如前段时间它们的 Mac mini M4 铝合金底座/拓展坞没有充分测试就发售然后被发现严重影响无线信号(当然不止是海备思,使用类似产品贴牌的奥睿科等也出了同样的问题),我也遇到过它们的木制底座做工瑕疵,但这些问题一般可以得到很好的售后服务。
回到 MC40,可能海外常见的是它的马甲比如 QwiizLabs ES40UR 、Gewokliy Noiseless 或者 Colorii MC40。
其中 Colorii 看上去像是代工厂,上述出问题的铝合金底座也是他们做的。
Colorii MC40 有漂亮的银白色和黑色外壳,在阿里巴巴卖 330 元,和日常折扣后的海备思 MC40 同价但是少了那条数显线,我很想找他们买一个银白色外壳,可惜被拒绝了 ;)
我想吐槽一下它们的定价策略:在国内购物平台海备思的日常折扣后的零售价和 1688 上的 Colorii 一样是 330 元左右,但在 1688 的国际站 AliExpress 海备思 MC40 卖 30 刀到 70 欧区间,约 220 元到 530 元。

附带一根可收纳入硬盘盒内的 USB4 短线和一根较长的 USB4 编织线,出厂附带透明保护壳。
碰珠上盖和橡胶 M.2 螺丝,完全的无工具设计。
齐客是典型的出海 3C 公司,虽然在天猫开了旗舰店但找不到它们的国内/中文官网……
Z666 在 USB4/雷电 3 下可以跑 40Gbps,USB3 下可以跑 10Gbps/5Gbps,比 OWC 1M2 多了雷电 3 兼容。
目前看到的吐槽主要是壳子内的塑料结构影响散热和重量,有红迪乡民是直接拆掉塑料件使用。

雷电 3 时代有很多漂亮的硬盘盒/拓展坞,这是其中一个——这只是一个例子,不一定是 D50 ,毕竟雷电 3 产品已经买了很多年了。
除了固态硬盘拓展外 D50 还有:

  • 2 x Thunderbolt 3
  • 1 x DisplayPort 1.4
  • 2 x USB-C 10Gb/s
  • 3 x USB-A 10Gb/s
  • 1 x Audio In/Out
  • 1 x Gigabit Ethernet
  • 辅助电源接口以及 RGB!

西数这个 D50 游戏拓展坞刚发布的时候 0TB 卖 350 美金,现在 Micro Center 卖 29.9 美金,如果你居住在美国可以去碰碰运气。
需要注意这不是 USB4 而是 JHL7440 芯片的雷电 3 外设,并且原始设计有硬盘容易过热的问题,但是因为它的机箱足够大,可以很方便的加装散热片,甚至可以把带热管的鳍片散热器塞进去。

一些相关链接

Comments
Write a Comment